写心流年_第386章 定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6章 定律 (第3/3页)

,许多少年从学生时代开始便无数次产生这种奇怪错觉。有的学生选择不求甚解,不懂装懂;有的学生则选择上下求索,寻根究底。

    ??谭红尘自然属于不求甚解的前者,不然他也不会以不上不下的高考成绩进入交职院。

    ??但今天,他一反常态,有了求索之心,想要深度了解各种心理学定律。

    ??书上没写明白的定律,他可以上网查。在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有个叫“百度”的网站非常好用,仿佛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东西,它那里都能搜索得到。

    ??于是,谭红尘按照书中的各种名词开始搜索,第一个搜索的便是“责任分散效应”。

    ??书本上对这个定律的解释是:见死不救,分散责任以求心安理得。

    ??百度上的实例是: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外,一个名叫朱诺比白的女孩在回家的路上遇刺。她大呼救命,近处住户的灯都亮起来,凶手逃跑。可没多久,凶手去而复返,她再次呼救,附近灯光再亮,凶手再逃。当她以为自己安全了,上楼时再一次遇刺。这一次,她依旧呼救,周围住户的灯都亮起,却无一人上前营救,甚至无人报警,她最终遇刺身亡。

    ??百度的解释是: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世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沦丧的表现,因为救人的场合不同。当某人遇害,能救他(她)的只有一个人时,这个人就很难见死不救,因为这需要承担很强的罪恶感。可若某人遇害,能救他(她)的人超过复数,那么这些人就有可能见死不救。因为每个人都想着“我不去救,总有人去救”,他们把救人的责任分散了,每个人只承担微弱的一点责任,不足以构成罪恶感的责任,导致最后没有一个人前去救人。

    ??谭红尘看完百度百科,心头感慨万千,以往的时候,他从未想过“救人”一事还存在如此诡谲的玄机。而今看来,这个世界千奇百怪,人心更是变幻莫测,仿佛任何事情都一定藏着深层次的玄奥。

    ??可笑的是,百度上的实例被佐证过,朱诺比白的故事虽然存在原型,但许多情节都是无中生有虚构出来的。当时遇害人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遇害的,周围并没有目击者,案发后有人报警,受害人也并未当场死亡,而是重伤不治才死的。

    ??一个虚假的故事,造就了一大心理学定律,却不知是荒唐还是讽刺。

    ??而今人贩子大街上强拐少年、少女已不算古怪之事,满街行人无一人伸手援助的情况也确切存在——昔年顾铭若非遇到肖智,早已葬送一生。

    ??造成这种恶劣现象的根由,便是心理学的“责任分数效应”吧。

    ??谭红尘想着,背脊生出冷汗,连忙“x”掉浏览页,接着搜索下一个他未能理解的定律。

    ??他查了“鸟笼效应”,书上的解释只有一句:不要被惯性逻辑所误导。

    ??百度上的例子是:假如一个人买了一个空鸟笼挂家里,等不了多久,他就会买一只鸟回来关笼子里养着。原因是,每当有客人来,看到空鸟笼便会询问“鸟哪去了”,主人就不得不解释自己并未养过鸟,而如此反复解释不如直接买一只鸟一劳永逸。

    ??其实这只鸟笼完全可以当挂饰或者装饰品使用,不一定要养鸟,但在奇特的“鸟笼效应”下,主人还是买了鸟,或者干脆把鸟笼丢掉。

    ??这就是惯性逻辑对人的影响,很形象,也很生动,使人深思。

    ??谭红尘发现,其实他也一直被惯性逻辑所禁锢着。简单的例子便是:他、史怀瑜、蓝晨雨三者之间的奇特关系。

    ??为什么退出的人就一定是谭红尘呢?惯性推导中,他把史怀瑜当最好的朋友,所以忍痛割爱。可是,反推回来,为什么不是史怀瑜把他当最好的朋友,所以安静退出呢?

    ??——我是不是该大胆地告诉怀瑜,我喜欢晨雨?

    ??谭红尘的心口一热,一瞬间热血沸腾,竟有了放手一搏、鱼死网破的心理。

    ??而此刻,他早已忘记风雪说过的话。他不是顾铭,所以他不知道,风雪说的话,很多时候不仅存在道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预见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