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跃龙门_旧史尘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旧史尘埃 (第2/3页)

中治同样是血脉归祖的嫡子,他的长孙李延烺就被过继给了李兴檀为嗣,继任皇帝,即为中宗,就是清宗李祚均的父亲。
  中宗仍然是傀儡皇帝,不过他从不跟朝中的任何势力对抗,只安心做他的傀儡皇帝。并且专注在后宫生孩子。在位短短十三年时间,竟然生了十八个儿子,十五个女儿,这还没算夭折的。
  清宗李祚均是他的第二子,在中宗继位之前就出生了。十五岁那年因失手杀人被贬出京去,到北疆服役。没想到这一去反倒成为他成长的契机。当时蒙古诸郡联合起来造反,妄图恢复世祖之前的大蒙古国。李祚均抓住机会率军平叛,立下赫赫战功。消息传回京城时,把持朝政的权臣心中恐惧,立即开始着手打压李祚均,并大力扶持中宗的傀儡太孙李太钟。
  可惜对方年幼不成器,加之李祚均又采取怀柔示弱计策,放下在北疆的一切军权,只身返京。倾尽家财大肆贿赂朝中重臣,暗示将来会唯命是从,这才保全了一条性命。
  直到中宗病危时,他突然从京中逃走,返回北疆,挥举义旗,振臂一呼,号召四疆守将进京勤王。
  一时间群起响应,四方将领一个月之内就兵临京城。李祚均率军攻进建康,将朝中奸佞、内宫阉宦一一诛杀。当时的京官几乎被杀掉一半,李祚均下令拆掉巨奸常正邕等人的宅院、庙宇,做成了近百抬大轿子,去全国各地拉贤能之士进京充实六部。当时旧官尸骨暴露荒野,新官的轿子踩着尸体进京,种种画面让人头皮发麻、不寒而栗。
  但无论如何,经过一场至今仍有争论的血洗,建康城终于在血流漂橹中获得了重生。
  之后,中宗驾崩,李祚均顺应人心登基为帝。并且将李中汉一系除李中汉,李兴檀二帝外,其他所有傀儡皇帝,全部废黜帝号,帝陵也拆除,改葬别处。而李中治就此被追尊为衍宗,确立为玉瑞正统。
  不过,确立是一回事,被承认是另一回事。尽管李祚均为衍宗、成宗提高了身份,但因二帝从未登临大宝,朝臣仍默认中宗是李兴檀嗣子,不然他们这一系继位的合法性就没有了。还可能引起后人的效仿,把他们也列为旁系。李祚均也是晚年才明白过味来,开始大力追封李中汉和李兴檀,并承认自己这一系是承自李中汉,是完全正当合法的。
  总之这一段历史非常复杂,甚至有些混乱,虽然他们是承自李中治一系,不过,名义上还是李中汉的后人。
  据推测,太慈仁皇后早在第六代孝祖驾崩后,就不再过问政事,回到景阳县百花林隐居去了。对后面的皇帝不清楚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从她知道李中汉和李中治二帝,可以判断,清宗李祚均关于她曾再度出山的推测极有可能是正确的。
  据李祚均推测,太慈仁皇后曾在第十五代皇帝李俭炆末年,出山辅佐过李俭炆膝下唯一的女儿。就是后来的第十六代女帝李宜冉,也就是李休钥的母亲。
  在李俭炆的起居注上清晰记录着,在李俭炆病逝前三个月,他曾去景阳县住过一段时间,之后驾崩在了回京路上。
  在人生最后一段岁月,他去景阳县应该别无所求,只为了安排好身后之事。之所以如此匆忙,也是这位先祖不走运,他原本膝下有一个太子,只是那太子在他去世前半年就死去了,没有留下后嗣。李俭炆哀痛之余想到只能立女儿了。但是女儿之前一直是以公主身份培养的,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即便立了她也会被她那些叔叔伯伯堂兄堂弟拉下马来。李俭炆万不得已,只好去景阳县求了江后,求她辅佐李宜冉。
  只可惜,李宜冉并不是做皇帝的料子,即便被扶上了皇位,到后来太慈仁皇后离开后,朝局立即就陷入了混乱当中。倒是她的女儿李休钥很有才干,只是年命太短,本有机会匡扶社稷,可惜早早就过世了。
  据说,李休钥早年曾带着两子去过辟阳县,在那里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李靖梣以前从未留意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