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6节 (第3/3页)
要去俄罗斯看冬奥的时候,他拒绝了,他选择留下来看着票房。 电影发行就是场资本游戏,在票房大战的早期阶段,谁钱多谁体量大,谁就能占得上风。 大投资的电影当然比小投资占便宜,首先宣发费用不在一个层级,其次影院必然考虑自身的盈利,大投资电影说服力当然比小投资强,其中道理大家都懂,一分钱一分货不至于,可花钱多的总是更让人放心一点。 大家从电影立项开始,就不是一个起跑线了,这其中没什么不公平,没道理别人花的钱多,还要跟花钱不够多的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国内电影发行的真正问题是制度不完善,还有片方和院线两方力量失衡。 片方也不愿意送钱,可是为了保本,为了多赚钱,只能如此了。 但是也不必太灰心。 因为每部电影本身都是一次风险投资,高风险高回报,十亿投资大制作可能会赔个底儿掉,也可能某小成本制作以小搏大赚的盆满钵满。 一部商业片最终收益如何,一看质量,二看时机。 质量过硬的商业片,即使宣发方面都是废物,该赚钱还是能赚钱的,无非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如果一部商业片质量过硬却在如今市场赚不到钱,那就要怀疑它的“质量”了。 这个质量不是评分网站说了算的,而是买票入场的观众说了算的。 市场选择不会让用心做出好电影的电影人没钱赚。 至于看时机,则是尽管你的电影质量也就那样,可运气好,同档期几位老哥跟你半斤八两,或者还不如你呢,那就要拼宣发实力了。 有些人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心里的烂片或者质量很一般的片子取得了高票房。 要么同档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人家宣发又做得好,要么你的口味其实不是大众口味。 至于文艺片,文艺片不参与讨论,大部分文艺片受众都不多,大部分人把电影当娱乐活动,讲太深,先别说观众能不能看懂,首要问题是文艺片拍出来就不是为了娱乐,这叫货不对板。 从一开始屠子肃就知道指望《刀尖上的舞蹈》因为好口碑而一夜之间票房暴增是不可能的。 原因很简单,排片率不行。 百分之五的排片率,以大年初一逆天的上座率,票房才堪堪迈过六千万大关。 大年初二,有票房信息统计功能的app告诉屠子肃,《刀尖上的舞蹈》保住了自己百分之五的排片率,但是单日票房收入和上座率都双双回落。 这是为什么呢? 这跟电影质量没有关系,原因在于整个春节档大盘在降。 而一部电影的大众口碑发酵至少需要2-3天,发酵完成后,才是影院调整排片的时候。 而且还需要等,等什么呢?不只是等全网口碑发酵,也要等春节档期不正常的超高上座率回落到正常水平。 春节档因为观影人数暴增,动辄70%的上座率是完全不具备参考价值的。 只有时间能让春节档期的疯狂大盘退烧,虽然大盘整体在降,每部电影的单日票房也都跟着降,可是正常下来的上座率会告诉影院什么片子是大众喜欢的好片子,什么又是大家不喜欢的烂片。 也就是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宣发的影响力开始跌落,市场选择和片方金元战略的天平开始发生倾斜,这时候,影院为了多赚钱,即使不拿片方的钱,也必然会去把高上座率的片子的排片拉高。 但是这也是个需要时间回调的过程,就拿《刀尖上的舞蹈》来讲,影院是不可能一夜之间把排片从5%拉到20%甚至更高的。 先不说票房大户为了保住排片所做的各种努力,即使没有竞争对手的干扰,影院的策略也会是逐步回调。 你在低排片率时有高上座率,这说明需要拉高排片,但是拉到多少合适呢?市场对这部片究竟有多饥渴,这是要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