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科举之长孙举家路 第2节 (第1/3页)
院子很大,前院用黄泥加石头砌的一人高,上面盖上瓦,后院是用竹子做成的篱笆,因为李家在村尾,屋后靠着一片竹林,竹林外就是村子里唯一的一条河,竹林里养着一些鸡鸭! 李均竹估算过这座院子大概得有600多平方了,还没算后院的竹林,这竹林也是他们家的,偶尔会有村民来砍竹子做些器物,都会给上几文钱,或者送上些鸡蛋野物之类的. 前院里种了一大颗枣树听奶奶老赵氏说过这棵树是她嫁进李家就存在的,不知道多少年了,这颗老树每年都会接不少枣子,除了给孩子们尝尝鲜之外,其他的都会拿到镇上卖掉贴补家用。 是家里面奶奶最在乎的一棵树.院子里其他的一些桃子树和桔子树就是家家户户都会有的树,这些果子味道不好,一般都是留给孩子们解解馋! 下午晚饭前李父和叔叔们都陆续回到了家. “爹,大叔公家没漏雨,不过我还是跟大柱哥把屋顶的茅草都翻新了下,这样屋子里也不会潮了.”李父率先开口说到. “爹,咱们田里都没被水淹,有些倒了的秧苗我们都扶起来了,咱家今年的粮应该不会受啥影响”二叔李二水也接着大哥的话说到. “就是村子里有好几家田都淹了,田里的秧苗都浮起来了,不知道补种还来不来得及赶上今年的秋收。”三叔李三树补充道! “好,好,没啥大事就好.村里谁家要帮忙你们几个就去帮忙,争取早点补苗,不然赶不上今年的赋税,那可真够呛”想了想李长河还是开口嘱咐几个儿子道: “知道了”李长河听到几个儿子都出声同意也不再说什么.。只是忙招呼几个儿子去修补前院的院墙. 坐在屋檐下正在择菜的三婶钱氏则不屑的撇了撇嘴,“自己家的事都没弄明白呢,还上赶着去帮别人。” 对面的二婶越氏赶忙放下手里的菜,拉了拉钱氏的衣袖,紧张的朝屋里看去,“你可别瞎说,爹那可是好心,再说了都是姓李的还是一个村的,人家遭了难,去帮帮忙不是应该的吗!你别再瞎说了” 三婶钱氏一听也想起了公爹的威严,不自觉的打了个摆子,加快了手里择菜的动作,也不在开口抱怨了。 而一直蹲在堂屋门口的李均竹自然也听到了二婶三婶的对话,他这个三婶就是有些拎不清。 听奶奶和娘闲聊时提过,他这个三婶当初相看时奶奶就没看上,太小家子气,哪知三叔却一眼就看上了,非倔着要娶。 这些年来明面上的大事没出过错,私底下的一些小算计李均竹的爷爷奶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毕竟三房里还是老三说了算,他们也就不当这个恶人了。 虽然听三婶这样抱怨,李均竹却知道爷爷为什么这么做,李家二房这一支没有兄弟姐妹,独木难支,大半个村都是一个老祖宗的血脉,多个照应不是更好吗! 而且他心里隐隐的感觉到爷爷应该是想让孙子辈的孙儿们走上入学的道路,慢慢改变家里几代都是面朝黄背朝天的状况。 这几年家里爷爷和爹爹去过好几趟郡城,在那进一些县城里没有的小物件到县城里贩卖,每次都是空手回来,李均竹就判断应该是卖完了才回到村子里的。 可是这几年家里还是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反而前些天从县城里买了一本三字经回来,很是郑重的交给了李均竹,他就知道爷爷是希望他进学而不是做个地道的农民。 当时的李均竹对于他这个有勇有谋的爷爷可真是佩服之极!爹说的对,爷爷就是他们家的定海神针! 第3章 初提入学 上房里,爷爷李长河也正和奶奶老赵氏嘀咕着:“老婆子,咱家这些年总共攒了多少钱了?” “加上一些的零零碎碎的银子,还有铜板,咱家现在得有100两了。”老赵氏回忆了下回答道 这一百两银子可是普通庄户人家好几年的进项,普通老百姓们辛苦一年到头卖了粮食交了赋税也只能剩下个四五两银子就算风调雨顺了,再加上平时卖些果子,手巧的农妇们绣些荷包,打些络子,一年到头也就能存十来两的样子。 可隔壁村子里的学堂束脩就已经是二两银子,再加上逢年过节送给先生的礼品,平时的笔墨纸砚,书本一年下来怎么也得十几两银子. 这可是庄户人家一年的收入,家境殷实点的农户们会把孩子送来学堂学习个一两年,这样也能在镇上找一份识字的体面活计. 可愿意送孩子十年如一日的读书,为了科举的家庭更是少之又少。实在是这进学的花费可承担不起! “金宝入学的钱也攒的差不多了,咱在辛苦几年把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