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在黎明之前呼唤我_第358章 番外三百四十五 诸道所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58章 番外三百四十五 诸道所生 (第1/2页)

诸道所生,皆有境界
  壹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
  没人知道老和尚从哪来,叫什么,亲人是谁,只知道从村民有记忆起,老和尚好像就一直在这,守着这间逐渐破败无人问津的寺庙,春秋冬夏,寒来暑往,一年一年,皆是如此。
  老和尚话少,也不与村民们交谈,但是每逢谁家需要祈福诵经做法事,老和尚总是不等村民来请,自己拂一拂袖子便去了。
  末了也不收任何东西,只把拿着佛珠的手竖放到胸前,朝西方日落之处微微躬身,洋洋洒洒的说一句“君子谋道不谋食”。
  村民们虽听不懂,但看老和尚这副样子,心里便生敬佩。
  寺庙荒芜,鲜少有人祭拜,自然也没有什么香火钱,老和尚便在寺庙的后院辟一块地,化斋的时候向村民们讨些菜种子,撒在这块地里,也不松土,也不浇水,任它自生自灭。
  村民们都笑说,这老和尚啊,以前一定是大户人家的,十指不事农桑,不沾春水。
  在老和尚第四次把野草错当青菜放到水里煮时,村民们实在忍不住了,纷纷踏进寺庙,手把手教老和尚如何松土,如何种菜,如何区分野草和青菜。
  贰
  这天午后,老和尚打坐完便提起空空的水桶去村外的河里接水。
  河水清冽,一叶扁舟过,便泛起层层水波,老和尚想起几十年前泛舟池塘采莲的情景,耳边仿佛还回荡着表妹妹的笑声,那府邸……还在不在啊。
  不知过了多久,河水打湿了僧鞋,老和尚才回过神来,抓着水桶在河里一荡,站起身刚想离开,便看见远处悠悠飘来了一个木盆,心下生疑,便等着那木盆漂近。
  这一看可不得了,那盆里竟睡着个白白嫩嫩的娃娃。老和尚赶紧找了一个树枝,将木盆拨了过来,抬到岸上。
  这娃娃也不知从哪漂来的,生的可爱,睡得也香香甜甜的。老和尚仔细在盆里翻了翻,除了一床小被子,并没有什么书文信物之类的东西,大概就是个弃儿吧。
  老和尚把木盆连同小娃娃抬回寺庙,便洗了手抱起娃娃朝村子里走去,老和尚挨家挨户的敲门,挨家挨户的解释,但是没有一家愿意收养这个来历不明的孩子。
  佛家之人,以慈悲为怀,老和尚咬咬牙,便将孩子留在了寺庙里自己扶养。
  村民们虽然不愿意收养这个娃娃,但还是心里可怜他,时不时把娃娃领回家吃饭。就这样,小娃娃东家一口西家一口的,也平安长大了。
  娃娃叫老和尚师父,自然是入了佛门,做了一个小和尚。
  小和尚会说话了以后,老和尚便教他识字诵经,诗词文章。小孩子贪玩,经常学不了多长时间就缠着老和尚带他出去化缘,可是到了村子里,小和尚又追追蝴蝶,采采花,跟着村子里的孩子跑来跑去,一点也没有要化缘的意思。
  村民们看着这一老一小,虽然欢喜,却也常常在背后感叹他们的身世悲惨。
  有了这个小和尚,庙里也不似从前那么冷清了,就连总是敬人于千里之外的老和尚,周身也添了些让人想要靠近的柔软和慈祥。
  村民们夜晚路过寺庙,也总能听见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无非就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但是每次讲到这都会被小和尚打断,
  “师父,应该是从前有个村,村里有个庙。”
  “好好好,从前有个村,村里有座庙……”
  苍老和童稚的声音衬着昏黄的烛光,倒也有些岁月静好的温馨。
  叁
  不知不觉间,十几年过去了,小和尚已及弱冠,老和尚也又老了一些。只是可怜这小和尚生的俊,村子里有姑娘的人家都暗暗可惜,若他不是个和尚,把自己家的姑娘许配过去也着实不错。
  这天,小和尚跪在老和尚面前,磕了三个头,
  “师父,我从小到大受您的指教,读了那么多圣贤书,我也想效仿古人,外出游历一番。这佛堂,可能终究也不是我的归宿,还俗与否,能否等我回来之后,自己决定。”
  说完,便又磕了三个头。
  老和尚听此,微微的叹了一口气,弯身将小和尚扶起来,
  “罢了,这样也好。”
  然后转头去佛像后拿出了一个布袋子,递给他。小和尚将布袋子打开,里头竟沉甸甸的都是银子,小和尚睁大了眼,看向老和尚,不明所以,
  “这是我初入佛门时随身的银两,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